坡头区概况

发布时间:2023-07-18 16:07 来源: 本网 字号: 【大】 【中】 【小】

  ●区情概貌

  【位置面积】坡头区属湛江市辖区,位于湛江市东北部,全境地处北纬21°5′29″~21°26′57″,东经110°20′0″~110°38′18″之间,东接吴川市,西与霞山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赤坎区和遂溪县隔海相望,南濒南海,北连廉江市。坡头区土地总面积564.9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坡头境域属象郡。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属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合浦郡高凉县。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属高凉郡。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属广州高凉郡。南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属高凉郡平定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起,历唐、宋、元、明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均属吴川县。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公历11月16日),法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将今坡头、南三、乾塘等3个镇及麻斜、南调等2个街道辖地划入广州湾租借范围;今龙头镇和官渡镇仍属吴川县。民国初年,龙头、官渡(石门)分别为吴川县第四区和第九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省施行自治两级制,县为一级,乡镇又为一级。吴川县第四区(龙头)、第九区(官渡)分别为吴川县龙头乡、石门乡。民国三十二年2月,日本侵占广州湾,3月成立“广州湾自治区”。民国三十四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收复广州湾,民国三十五年设立湛江市。其时坡头、南三、乾塘、麻斜、南调属湛江市。

  1949年12月,湛江市解放,龙头、官渡属吴川县第二区;坡头(包括乾塘、麻斜、南调)与南三合称滨海区,属湛江市。1951年11月,滨海区划入吴川县(南三岛的调东、北涯和特呈、麻斜仍属湛江市)。1952年4月,吴川县撤销滨海区,将其分为两个区,坡头称第六区,南三称第七区。1952年9月,吴川县第二区改称第七区,第六区改称第八区,第七区改称第九区。1952年底,湛江市设置雷东县。1953年12月,吴川县第九区(即南三)划入雷东县管辖,调东也划入雷东县。1956年11月,以区所在地命名,第八区改称坡头区,第七区改称龙头区。1958年9月,湛江市撤销雷东县,南三(包括调东)改属湛江市郊区。同月,吴川县实现公社化,并撤销区名称,龙头命名为超英公社,坡头命名为红旗公社。同年10月,坡头(包括乾塘、南调)、龙头(包括官渡)从吴川县划入湛江市郊区。1963年成立乾塘人民公社(从坡头人民公社析出)。1970年8月,撤销郊区,南三、坡头、乾塘和龙头公社归湛江市革委会直辖。1973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批准恢复郊区,南三、坡头、乾塘和龙头等4个公社重归郊区管辖。1979年3月,官渡人民公社从龙头人民公社析出建置。1983年6月,人民公社改称区(区公所)。1983年9月,湛江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导县的体制。1984年9月,坡头、龙头、官渡、南三、乾塘等5个区(区公所)和海头农业区的麻斜、麻新乡从郊区析出,以及麻斜街道办事处、炮台农副业大队从霞山区划出,建置湛江市辖坡头区(县级)。2012年11月6日,湛江市成立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南三镇从坡头区析出,由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管委会管理后,坡头区辖坡头、龙头、官渡、乾塘等4个镇和南调、麻斜等2个街道。2013年6月,湛江市成立海东新区管理委员会筹建处,筹建处与坡头区委、区政府合署办公。2014年6月,中共海东新区工作委员会、海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海东新区与坡头区委、区政府合署办公。2019年6月,南三镇重新划归坡头区管辖。至2019年12月,坡头区为市辖区建制不变。

  【行政区划】2022年,坡头区有官渡镇、龙头镇、坡头镇、乾塘镇、南三镇等5个和南调街道办事处、麻斜街道办事处等2个。有村民委员会6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0个,自然村748个。

  【地质地貌】

  地质在距今5.67亿至6亿年,坡头境域是广阔的浅海。距今1.8亿至2.25亿年,地壳发生强烈印支运动,这片浅海变成陆地,全部露出水面。后来经过漫长风化剥蚀作用,演变成现在的丘陵、台地,形成肥沃耕地及钛铁矿、锆英砂石、独居石、铝土、石英砂等资源。

  坡头区见有元古代的地层为震旦系,新生代地层有第四系。

  震旦系分布于龙头圩、白石垌一带。岩层属浅海相沉积物,有砂质、泥质细碎屑岩类,岩石为变质砂岩、页岩、硅质岩、含炭千枚岩。由于长期多次的地壳运动,形成混合岩石,岩层厚度数千米。

  第四系沉积时间为距今240万年前至今,是广泛出露的地层。可分为第四系下中更新统北海组、全新统。中更新统北海组,距今70万至10万年间,出露在坡头的岩层为杂色砂砾层、砾石、亚砂土等,属河流、湖泊沉积碎屑物质。全新统分布在南三岛、坡头圩一带,岩层为灰白色细砂、中细砂、含砾砂、亚砂土、黏土、淤泥质黏土、砂以及泥炭土矿产等,局部见有大量贝壳、珊瑚遗体堆积物。

  区内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主要分布在龙头圩一带,东西长8~10千米,南北最宽13千米,面积25~30平方千米。形成时间距今1.62亿~1.72亿年,出露形状呈小岩株状、椭圆形。岩石为灰白色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物组成有石英(25~30%)、长石(65~75%)、黑云母(3%)。质坚硬,风化后形成砂状高岭土矿。

  坡头区半岛部分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构造形迹表露较多。大部分为新生代沉降区。根据地球物理、水文工程地质、石油普查钻探资料推测,区内基底构造有凹陷、断裂。断裂构造规模大,从北向南平行的呈东西向断裂。处于湛江港一带东西向断裂,断裂构造表现在岩石、岩层发生位移或断开错动,倾角50~70度,长度小于2千米,断距小于10米,有时平行排列,形成小型地垒。

  地貌坡头区由一个半岛和一个海岛组成。半岛东、南、西三面临海,地势较平缓,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3~5度。

  北部混合岩、花岗岩台地。分布于龙头圩至高岭、路西、新屋地村。海拔一般20~50米,以海拔172米的尖山岭为最高。第二高点为笔架岭,海拔100.4米。地势微微向五里山港溺谷和南部倾斜。除花岗岩分布地区尖山岭和石山岭有基岩露头或转石形成石蛋地形外,其他大部分基岩表层均风化为几米至十几米厚的残积土。丘顶圆浑,丘坡平缓,地形呈微波状起伏。

  沿海蚀阶地、海积平原、海风成沙堤沙地。海蚀阶地主要分布在龙头至坡头、乾塘沿海一带。阶面标高一般小于20米,地势低洼,地形平坦。阶地由玄武岩、混合岩、侵入岩、砂岩和砾石组成,依阶面高程大致可分为5~8米、12~20米两级,迂回海岸附近。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麻斜街道至坡头镇万屋村,乾塘镇乾塘村至坡头镇塘尾村、南三岛围岭村。标高一般小于10米,依地面高程大致分为3~5米、7~10米两级。宽窄不等,一般几十至几百米。海积平原多由海相淤泥质土、软黏土、粉细沙组成。形状多为不规则带状和树枝状。海风成沙堤沙地可分为新、中、老沙堤沙地,以中沙堤规模最大,分布最广。中沙堤由米黄色细至中沙组成,主要发育在乾塘镇乾塘、大仁堂、烟楼村,南三岛田头圩、莫村至高岭等地。呈条带、垄状平行于海岸线,表面地形起伏不平,形成较多圆形沙堆、新月形砂丘和凹槽。发育规模不一,乾塘村、大仁堂村一带长约15千米,宽800~2000米;南三岛雷锡村一带最宽3000米,一般标高5~30米。老沙堤全市仅有南三岛田头、龙盛境和山塘村3处。新沙堤有坡头镇塘尾村等处。

  海漫滩。分布在高潮与低潮线之间。全市海漫滩以泥质滩为主,只有坡头、南三和东海岛东沙堤海岸为沙质滩。区内还有玄武岩岩质滩、红树林滩地。

  海岛。坡头区有较大海岛1个,即南三岛。岛内地势平缓,中间高,四周稍低。最高的大岭(岭名)海拔30.3米,最低处海拔2米。地貌特征为海蚀阶地,海积平原和海风成沙堤沙地。海蚀阶地分布在岛的西部,阶面标高20米左右。海风成沙堤沙地分布在东部海丰、光明、新南、灯塔、白沙、蓝田、田头、麻弄和南米等地。历史上由于长期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逐年积聚成片半固沙地和流动沙地,流沙间隐现蜿蜒的沙丘。20世纪20年代末起,大片的半固沙地和流动沙地已为人工营造的木麻黄防护林所覆盖。南三岛沿海有礁石、暗礁、沙、暗沙。

  【气候特点】坡头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2022年,坡头气象灾害较多,热带气旋个数偏少,冷空气活动频繁,年平均气温较常年稍偏低,年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偏少,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区方志办)

  【土地资源】2022年,坡头区土地总面积56506.23公顷,其中农业用地37166.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5.8 %;建设用地9636.34公顷,占17.0%;未利用地9702.94公顷,占17.2%。

  农业用地农业用地37166.95公顷,占坡头区土地总面积65.8%。其中耕地14812.73公顷,占农业用地39.9 %;园地1937.74公顷,占农业用地5.2 %;林地10007.62公顷,占农业用地26.9%;其他农用地10408.86公顷,占农业用地28.0%。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建设用地9636.34公顷,占坡头区土地总面积17.0%。其中居民点、采矿用地及风景名胜用地共8928.55公顷,占建设用地92.7%;交通运输用地528.72公顷,占建设用地5.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9.07公顷,占建设用地1.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由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用地、风景名胜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4个二级分类组成。农村居民点用地5061.37公顷,占的面积最大,其余依次为城镇用地2089.38公顷、风景名胜用地994.87公顷、采矿用地782.93公顷;交通用地由公路、村、机场及港口码头组成,以公路、道路占的面积最大;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即为水工建筑用地。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9702.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7.2 %,主要由荒草地、盐碱地、河流水面、滩涂、沙地组成。

  【矿产资源】

  金属矿产坡头区内探明的金属矿产种类少、储量不多。主要有滨海砂矿、钛铁矿、独居石、磷钇矿和锆英砂石矿等,主要分布在南三岛东北部沿海地带和乾塘镇东部沙城等沿海地带。据1985年勘探,钛铁矿储量2.68万吨,独居石储量2498吨,磷钇矿储量1060吨,锆英砂石矿储量1.98万吨。

  非金属矿产坡头区内探明的非金属矿产主要有高岭土及瓷土、砖瓦黏土、玻璃砂、石英砂和花岗岩石料。其中,高岭土及瓷土矿:高岭土主要分布在龙头镇、官渡镇。据1986年普查勘探,储量约1984万吨,在全市各县(市、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龙头镇山岱高岭土矿床,属中型规模,储量1170万吨;上圩高岭土矿点储量为37.14万吨;禾仓高岭土矿点储量53.61万吨;苏屋高岭土矿点储量97.8万吨;节村高岭土矿点储量39.11万吨。瓷土主要分布在龙头镇、官渡镇,蕴藏量较为丰富。砖瓦黏土矿:分布在坡头镇高岭仔、麻登、塘边和沙田村,龙头镇莫村及官渡镇等地,储量87.64万立方米。其中坡头镇35.21万立方米、龙头镇30.52万立方米、官渡镇21.91万立方米。玻璃砂及石英砂矿:分布在乾塘镇的乾塘至米稔一带,中型规模,连片面积180公顷,储量670万吨以上。花岗岩石料:龙头圩附近储量290万立方米,尖山岭储量621万立方米,官渡白石洞储量45.6万立方米。

  能源矿产至2019年底,坡头区内探明的能源矿产主要有褐煤矿、天然气。其中,褐煤矿在南三岛至麻章区大平镇矿床、矿点,属低级褐煤,或未炭化的木材,呈红褐色,块状或混土状,厚0.2米~0.6米,离地面10米~30米深,储量45.71万吨,尚未开发利用。天然气在南三岛内储量1.9万立方米,开采价值不大。(姚梁茵子)

  【植被资源】坡头区有丰富的泥炭土资源。泥炭土矿的形成,距今2万~3万年,坡头境域曾被茂密森林覆盖。南宋末期,靖康之乱,元兵南进,闽浙一带居民大批南移,区境人口剧增,垦殖加快,天然植被遭到破坏,但其后恢复较快。19世纪初到20世纪前半叶,大多数天然植被逐步受到破坏。20世纪50年代初期,天然植被大体分布情况是:北部龙头、官渡丘陵地带主要为马尾松、鸭脚木、苦楝树、红椎、油杉、荷木、樟树和山竹子等树种。东、西、南部的乾塘、坡头、南调、麻斜和南三主要有鸭脚木、苦楝树、山竹子、红车、白车、灰木、春花、大莎叶和打铁树等次生林,沿海有连片的红树林。坡头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开展植树造林运动,成效显著,人工植被逐渐代替天然植被。2019年,区内森林面积8311.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4.7%。

  热带常绿季雨林主要分布于官渡、龙头两镇的丘陵花岗岩风化的赤红壤地带,构成树种有鸭脚木、苦楝树,红车、白车、红椎、白椎、油杉、黄桐、榕树、樟树、乌桕、龙眼树、荔枝树、水仲、柠木、蔑青、棠青、杨桃、大叶榕、交子树等。

  热带草原旱中生性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官渡、龙头和坡头地形起伏平缓的台地,土壤多为浅海沉积物发育而成的黄红色砖红壤,呈稀树草原外貌,植物稀疏,地表常有腐蚀,群落呈现一片黄绿色的疏落矮草,间杂稀薄小灌木。草本主要有蜈蚣草、虾须草、鹧鸪草、坡地锦和白茅等;灌木一般高50~90厘米,有山芝麻、坡散香、桃金娘和了歌王等。中生性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坡头镇、乾塘镇、南三镇、南调街道和麻斜街道。草本植物一般高40厘米左右,草种有蜈蚣草、猪牙草、雾水草、飞扬草、米碎草、风斗草、含羞草和辣蓼、白茅等;藤类有牛筋藤、鸡屎藤、潺藤等;灌木有稔子、打铁树、大沙叶和火燎榛等。湿中性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乾塘。每年4—9月洪水泛滥期间,河水浸淹地面,野香根草发达,草高140厘米左右,下层为匍匐生长的牛鞭草。

  热带海滨砂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海岸冲积所形成的海滨沙滩。沙荒的植被简单,外缘以砂生草丛为主,内缘连接着刺灌丛,常见的种类有仙人掌、辣芥簕、香附、白茅、蟛蜞菊、八节草、鼠刺和厚藤等,这些植物十分耐旱,生长缓慢。

  红树林分布于海湾、河口、潮泥地、盐性土地带。主要组成有黑榄、红海榄、白榄、角果木、海芒果等。(姚梁茵子)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坡头区内野生动物种类不多。爬行动物纲主要有金环蛇、水蛇、草花蛇、银环蛇和蜥蜴;鸟纲有禾花雀、麻雀、斑鸠、毛鸡、翠鸟、叫无儿、白头翁、燕鹞、老鹰和猫头鹰;哺乳动物纲有野鼠、山狗、山白猫和蝙蝠;两栖纲有青蛙、蟾蜍;昆虫纲有野蜂、竹蜂;珠形纲有蝎子;多足纲有蜈蚣;甲壳纲有虾、蟹;腹足纲有雾水螺、田螺、尖尾螺和火筒螺。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使用农药以及捕食等原因,大部分野生动物减少。

  海(淡)水动物坡头区海域水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海洋鱼类有17目73科,131属170种,主要经济鱼类有32种,常见有蛇鲻(丁鱼)、金线鱼(红三、刀鲤)、石鲈(头鲈)、鲱鲤(红线)、二长棘鲷(立鱼)、乌鲳(黑鲳)、马鲛、鳘鱼、黄花、海鳗(门鳝)、蓝圆(池鱼)、青鳞、沙丁鱼(黄泽)、鳓鱼、鲥鱼、鳓鲹(三黎)、鲆(左口)、龙利、红鱼、赤鸡、石斑、鲨鱼、墨鱼、鱿鱼等;经济价值大的甲壳类有对虾、蟹等6属16种,常见有墨吉对虾、长毛对虾、刀额新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短沟对虾、青蟹和梭子蟹等;软体动物有双壳类166种,常见的有牡蛎、泥蚶、尖紫蛤、紫蛤、文蛤、贻贝、江珧和珍珠贝等;前鳃类40科69属128种,常见有章鱼、鱿鱼和乌贼等。此外,还有海参、海蜇、沙虫和海马等动物和江篱、马尾藻等主要经济藻类。海水养殖品种现有30多种,其中尖吻鲈、花鲈、青鲈、乌头鲻、黄鳍鲷、黑鲷、黄鲷、红鱼、笛鲷、乌鲳、白鲳、石斑、海鳢、红鱿、大黄鱼、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青蟹、牡蛎、泥蚶、尖嘴蛤、紫蛤、文蛤、贻贝、毛蚶、珍珠贝和江篱等。淡水鱼类包括引进品种约50种,隶属18科。除鲢、鳙、鲩、鲮“四大家鱼”外,还有鰽、鲫、鲤、草蚊、胡子鲶(塘鲺)、乌鳢(生鱼、斑鱼)、泥鳅、菩萨、响水、黄鳝等鱼类。(区方志办)

  【浅海资源】

  海岸线坡头区半岛部分东、南、西三面临海。东滨由乾塘镇岭上村至三合窝,称三合窝海峡;南滨从三合窝至麻斜渡口;西滨从麻斜渡口至官渡镇岭尾海域。上述三滨海岸线分别长14千米、36.4千米、58.6千米。南三岛海岸线长83千米,全区海岸线总长192千米,占湛江市海岸线总长(1555.7千米)12.3%;海岸线系数(海岸线长与国土面积之比)0.38(湛江市0.12)。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区和滩涂面积48.37平方千米。

  海湾坡头区内海岸线绵长曲折,海湾多,其中有些海湾形成运输港或渔港。主要港湾有:

  湛江港湾。又名麻斜海,曾称广州湾,1974年改此名,为湛江市最大的港湾。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港湾南北走向,从大黄江口直至石门港纵深长度60多千米,水域面积1419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467.1千米,其中深水岸线97.4千米,浅水岸线369.7千米。港湾东岸连接坡头区,南有南三岛、特呈岛、东头山岛、东海岛和硇洲岛等岛屿为天然屏障,港内水深浪静,航道宽阔,回淤较少,四季不冻,为天然深水良港。但因进行了围海造地、筑堤堵海、修建丁坝、开挖港池航道等人工改造工程,使纳潮水域减少,局部回淤现象加大。

  南三海湾。又称南三河,在南三岛北部海面。是湛江港至梅菉、水东必经的航道。东起利剑门和鉴江河口,外通南海,西接麻斜海,全长17海里(31.48千米)。利剑有拦门暗沙,因受风力和潮流影响,隐显变化不定。航道最窄处仅宽40米,水深一般2~3.5米,部分地段6.6米。小船经此航道直通湛江港,可缩短航程15海里。

  利剑门。在乾塘镇东面28千米处。主航道水深约3~6米。因地处鉴江河口,是进出南三海湾水道要冲,故称利剑。

  龙王湾。在官渡镇大岭村与五里村之间的海域,西与五里山港相接。港湾东西长6千米,南北宽2千米,面积约10平方千米,高潮水深5米,是天然的避风港湾。因海边有龙王庙,故名。

  海岛、海礁、沙 南三岛。位于湛江市区东面,北纬20°05′~21°12′,东经110°25′~110°37′之间,与东海岛隔海相望。明、清时期属吴川县南三都,故习称南三岛。清光绪年间,法国开始提出租借的广州湾,即在该岛上的沙腰村一带及附近水域。该岛东西长18千米,南北宽7.5~11.5千米,海岸线长度占湛江市海岸线长度的5.6%,面积123.4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七大岛,广东省第二大岛。原为分散的10个小岛:蟛蜞坉岛、南滘岛、五里岛、巴东岛、调东岛、地聚岛、凤辇岛、光明岛、田头岛、黄村岛。1950—1958年,修筑14条海堤,全长40千米,将10岛连成一岛。地势平坦,最高点海拔30.3米,东部多浮沙,西部多红土,沿海沙滩洁白,林带茂密,风景优美。

  丁散石。暗礁,在南三岛南面海中。面积约600平方米,由红砾石构成。涨潮时水深6米,退潮时水深0.5米。礁似锅盖,群众称为锅盖石,南三船工称为突心石。在地名普查中,因重名改称丁散石。

  突心石。礁石,在南三岛西南面海中,距地聚下村海岸约1.3千米。由红砾石构成。面积约60平方米。高2.5米,涨潮时水深4~6米,退潮时露出0.2~0.4米。因礁石突立在航道中央,当地船工习称为突心石。曾多次有船只在此发生触礁事故。

  下利剑沙。在南三岛东北大沙林场东面海中。海水冲积而成。涨潮时淹没,水深3~4米,低潮时露出水面约0.14平方千米,高出水面约1米。因地处鉴江河口和南三海湾水道东端出口处,风大浪急,严重威胁水上交通,故称为利剑。

  大环沙。在南三岛东北米粘坡村附近海面。是一带状沙堤。西端距米粘坡村海岸约600米,由此向东延伸,将沿海沉泥圈住。其外是南海。沙堤全长4千米,大潮时露出水面0.05平方千米,高出水面4米,台风暴潮时全部淹没。当地群众对其有三个名称:大环、低散、低散沙基。大环指外沿长带状河堤;低散指大环包围的泥滩;低散沙基是沙堤和泥滩的总称。

  海公沙。在南三岛地聚上村南面海域,西北距霞山9.5千米。海水冲积而成,粗沙结构。因当地渔民捕获鲸鱼拖回此沙滩处理,群众习惯称鲸鱼为海公,故名。高潮时全部沙滩被淹没,水深4~5米,低潮时露出400~500平方米,高0.6~0.9米,周围水深3~4米。有碍航行。

  沙头角外沙。在南三岛东南海面,距沙头寮村海岸约500米。海水冲积而成,因在沙头角外,故名。高潮时淹没,水深4~5米;低潮时露出水面0.42平方千米,沙滩高出水面0.8~1.1米。周围水深10~20米。附近海面终年潮急浪大,一般浪高8~10米,常在此发生沉船事故。

  潮汐坡头沿海海区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在一个太阳日(24小时50分)内出现峰——谷、峰——谷的潮候,即有2次高潮,2次低潮,2峰的高低、2谷的深浅不一样。据清光绪《吴川县志》载:其规律是“夏长于昼,冬长于夜。”朔望三四日潮满叫作大流。民谚有说:“初三、十八,大流大刮”,即初一至初三,十五至十八潮水最大;“初九、二十三,水大牛归晏,水下牛归栏”,即中午涨潮,傍晚退潮,在1个月中,这两天潮水最小。

  在农历一个月中,大潮潮差较大,小潮潮差较小。潮差还受地形的影响。湛江港湾内由于广州湾出海口狭隘,受南三岛与东海岛的突堤所限,湾内潮差偏小;南三河出海口呈漏斗形,海底凹凸,潮差由海湾外海的3~5米逐渐扩展到7米的大潮差。根据湛江港水文站1952—1993年潮汐观测资料统计,南三岛南部沿海(湛江港湾内)以珠江基面为高程,历年最高潮位4.53米,最低潮位-2.73米(1993年),历年最大涨潮潮差4.56米(1980年),最大落潮潮差5.45米(1986年),多年平均潮差3.83米,多年平均涨潮历时6小时47分,落潮历时5小时42分,多年平均涨潮历时大于多年平均落潮历时。

  内海域潮流大体属往复流,潮水流向基本与航道一致。南三航道涨潮西北流,落潮东南流。最大潮流速为落潮大于涨潮,以湛江港监测点为例,1994年4月12日至13日大潮期测得垂向平均流速为:涨潮0.69米/秒,落潮0.72米/秒。

  滩涂石门海区浅海滩涂。位于遂溪河入海处,底部以沙泥为主,海水盐度较低,是湛江市近江牡蛎的自然产苗海区。

  鉴江河口乾塘镇沿海浅海滩涂。底质以细沙或泥沙为主,是沙虫、尖紫蛤、文蛤、贻贝、毛蚶、江珧、墁鲡苗的自然产区。所产的沙虫、尖紫蛤、美味可口,名扬各地。

  南三岛东面浅海滩涂。面向南海,底部为沙质,海水清澈洁净。范围内的海岸地段是防风林带、旅游区和高位养虾池。西、南浅海面积大,风浪小,水文条件好,海水盐度在26‰~31‰,是网箱鱼、贻贝、扇贝及珍珠贝等养殖区。

  南三河海域浅海滩涂。位于两块陆地间,面宽广、底平坦、沙或沙泥质,水流较缓,风浪小,污染少,水质清新,盛产毛蚶、贻贝、泥蚶等贝类,是网箱养殖与围养对虾、鱼类的最佳海域。(区方志办)

  【旅游资源】

  湛江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主场馆,位于湛江海湾东岸、坡头区西海岸、湛江海湾大桥北侧。占地面积44.3公顷,建筑面积18.47万平方米。由1场3馆及周边配套道路工程2部分组成,包括:体育场(含训练场)、体育馆、综合球类馆、游泳跳水馆室外工程、周边配套工程等。其中,主体育场4万个座位、主体育馆6300个座位、综合球类馆1000个座位、游泳跳水馆2000个座位。整体设计贯穿“飘带”主题,凸显如海一般自然流畅的规划,中心体育场以“海之贝”为理念,以“海螺”为母体,建筑形体简洁、纯净。体育馆、综合球类馆、游泳跳水馆,三馆串联,形如三片白色的贝壳,自由散落于沙滩之上,体现海湾城市特有的建筑风格,成湛江市新的地标性建筑。从湛江西岸隔海远眺,湛江奥体中心依桥傍海、雄伟大气的体育场馆群,如海贝似羽毛,显得十分漂亮和飘逸。

  南海明珠游艇俱乐部2016年被广东省旅游协会、广东省游艇协会授予“悦游广东海上休闲驿站”称号,是粤西首家游艇会,是湛江市实施“五岛一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湛江渡口东码头侧,南可眺望湛江海湾入海口,十里军港景观尽收眼底,向北可全览湛江主城区的园林城市风光。为游客提供港湾游览、游艇出租、游船派对、海上垂钓、游船婚礼、游船管理、游艇代驾等旅游服务活动。

  灯塔公园位于坡头区灯塔路与湛江海湾交汇处,以“休闲、健身、娱乐”为主题,有健身广场、灯塔广场、林荫广场和入口广场等。公园内,高39米的导航灯灯塔高耸入云,使“灯塔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灯塔下,绿草如茵,绿树成荫,繁花掩映,亭廊交错,曲径通幽,怪石四卧。在健身广场配置各种健身器材。

  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始于吴川市吴阳市沙角旋,跨坡头,越南三,至东海岛红星水库,全长42.6千米,设计日供水量60万立方米,总投资40多亿元,为湛江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其跨海隧道埋深60米,为省内首个跨海水利盾构工程,亦为国内最深海底盾构隧道,工程以供水为主,兼具挡潮、蓄淡、灌溉、航运及改善水环境等功能。工程自2009年2月动工,至2013年3月全线贯通并通水。

  一品圆博物馆位于官渡镇东岸村东,是民间收藏家卢家一私人藏品馆。其大门上部是个半圆,顺着半圆弧用灰雕着两句卢家一所作的似回环诗的对联:一画一书一品品仁义道德品;九人久物狗园圆人事家国圆。拆开读即是:一画一书一品品,品品仁义道德品;九人久物狗园圆,园圆人事家国圆。大门左边为国画大师黎雄才题名和亲笔书写的屋名:粤西一品圆,取“以一为半径,以品为圆心,达天圆地方”之义。主藏馆高七层,每层楼都有序地摆满各种各样的收藏品:陶器、玉石、古玩、雕塑、刀剑、弓箭、丝织品、钱币、邮票、像章、相机、钟表、家具、古床、历代名家书画作品、书籍、报刊、名酒,有出自汉代的性用品。各种藏品8万多件。

  周兴书室位于坡头镇博立村,是坡头区著名爱国巨商许爱周于民国二年(1913年)所建,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8.38平方米,分上中下三进,每进穴门皆嵌有“松鹤延年”“双凤朝阳”“如意吉祥”等木雕图像。正门巨匾“周兴书室”四字,苍劲有力,乃晚清名士谭延闿手书;上进悬挂“侠义可风”,则是当时吴川县县长曾昭声所赠;中进挂有“今之卜式”巨匾。1994年被评定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贞孝牌坊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是清代进士钟迪谦表奏朝廷恩准,为旌表侄孙世德妻吴氏而建。该坊坐于坡头镇久有村东南,是粤西唯一一座全用砖镶、石刻牌匾的牌坊。运用砖塔砌筑技术,犬牙出,悬山顶,庄严厚重,风格特别。坊通高7米,面宽8.7米,厚2.4米,有三券门洞。正门高2.5米,宽1.38米,侧门各高2.1米,宽0.9米。正面正门额“贞孝坊”三字,上为“钦旌”刻石,左额“冰清”,右额“玉洁”。坊背正门额“百世流芳”,上为“圣旨”刻石,左额“松筠”,右额“柏操”。坊刻文载:“氏吴尊西女国学钟清次媳……氏未嫁而夫亡过门守节”。据说吴氏尚在闺中待嫁,丈夫钟世德已先亡故。吴氏十六岁即过门守节,侍奉翁姑。直至七十六岁而终。其“贞孝”事迹,光绪年间《吴川县志》有载。2010年被评定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罗侯王庙俗称大王公,位于麻斜渡口(古称麻斜讯)。始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有600多年历史。该庙是麻斜民众为恭祀反击海盗牺牲的历史英雄人物朝列大夫、宋朝名将罗郭佐一门忠烈和麻斜先烈张友明所建,奉尊罗郭佐为罗侯王。罗侯王庙虽饱经沧桑,但日渐趋神话,香火鼎盛。每年农历正月初十、二月廿二庙会、正月十五元宵夜海上庙会,船队载着灯笼、罗侯王塑像举行海上祀拜祈福活动,巡行于港内,海港两岸围观、参拜者踊跃。

  乾塘陈氏大宗位于乾塘镇乾塘村东面,始建于元延佑二年(1315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扩建,2000年维修。通面宽25米,通进深66.5米,占地面积1662.5平方米。博古屋脊,硬山顶,辘垌瓦面,绿色琉璃瓦剪边,青石脚,步阶及地面由红砖铺设。屋内架梁属九架、抬梁式结构。大门青石门夹,青石门墩,门枕边镶接石鼓,石鼓底座有狮子雕刻,门上木匾“陈氏大宗”四字为清代第一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所题,两扇大门板上各绘有一幅古代大臣画像。首座内侧墙边立有清同治四年(1866年)的“禁伐加丁碑”。陈氏大宗内灰塑、木雕生动精美,二座前檐柱上挂有清代军机大臣李鸿章亲撰对联。该祠规模较大,主要保存清代建筑风格,是湛江市较有艺术价值的古建筑之一。2000年4月被评定为湛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湾法国(坡头)营盘位于坡头镇政府大院内。1900年法国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建,属广州湾公使署管辖。营盘面积约1100平方米,外形呈曲尺形,上下两层,通高约10米,内设监房、值班室,共20间。营盘东西两面各有二层监视楼1座,每层四壁有枪口和瞭望台,用于瞭望和监视营盘周围老百姓和其他情况。1936年农历三月初三,坡头地区人民为了反对法国殖民者强征“人头税”和“义务劳役”,发动1万多人围攻法国广州湾公使署坡头公局和该座营盘。有5名乡民在此次斗争中英勇牺牲。此营盘见证法国殖民者在坡头的血腥统治,见证坡头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对研究法国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历史有重要意义。2015年翻新修缮,为坡头区党建廉政教育基地。

  抗法五烈士墓位于坡头镇九有村九有塱(大茅岭)。为纪念1939年农历闰三月三日在坡头抗法斗争中壮烈牺牲的李康保、杨真炎、陈土轩、陈福章、陈兴炎5名烈士而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祭扫。五烈士墓于2005年重修,墓前立有“抗法烈士墓”碑,并在碑文幕后建有碑廊,刻有黄明德、王国强、李郁、杨子儒、黄国威、李钦等人题词及诗文。是湛江市坡头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3年8月,坡头抗法五烈士墓被确定为湛江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对象。

  南油地宫始建于1995年,主要分为标本陈列室、地层剖面室、科普知识展厅、平台模型展厅。标本陈列室主要存放各种生物礁和各类岩石的化石等,地层剖面室是对海底地层进行剖解的展示模型,科普知识展厅是针对石油勘探、开采、输送进行相关的科普图解。

  海东度假村度假村总面积5669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温泉水上乐园区域5000平方米,包含四星级标准裕年酒店拥有有豪华曼享房、豪华蜜月房、景观大床房、休闲棋牌房、家庭套房等多种房型共220余间套;温泉区设有2大池、鱼疗池、按摩池、美容池、功能温泉小泡池22个,国际标准的游泳池、漂流、冲浪、水疗SPA、干湿蒸,近800平方水上乐园;景点交通便利,距湛江市奥体中心6千米、湛江机场22千米、火车南站24千米、官渡高速路出入口18千米。

  山嘴乡村世界位于官渡镇,投资主体为湛江市笔架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用地面积133.33公顷,总投资5000万元,计划分三期建设蔬菜种植区、水果种植园、花卉观赏区、家禽养殖场、特色餐厅、农特产品销售店、烧烤区、山乡温泉区、钓鱼区、水上乐园、开心小农场、农业教育夏令营实习大楼、葡萄观光采摘长廊、山顶乡村广场及观光亭、环山徒步绿道等配套设施。

  田头陈氏小宗祠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南三镇田头村委会田头村,是田头村陈氏始祖的祠堂。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2000年重建,宗祠坐西向东,檩架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858平方米,五间三进,内存有明末清初越南著名侨领陈上川题匾。陈上川原籍南三镇田头村,明朝将领,明亡后流亡至越南,成为越南开发的有功之臣。宗祠重修时,他曾捐有部分资金,宗祠是研究越南侨领陈上川的重要史料。1999年9月被评定为湛江文物保护单位。                       (梁 跃)

  【语言】

  语言坡头区是汉民族居住区,使用语言为汉语。主要流行吴川话(粤语次方言)、湛江白话(属粤语系)、雷州话(属闽南语系)三大方言。

  坡头镇、乾塘镇、南调街道的全部村(居)民,南三镇、麻斜街道大多数村(居)民,龙头镇、官渡镇小部分村(居)民讲吴川话;南三镇巴东村委会的南兴村、地聚上村、中村、下村和东湖村委会的北涯头,麻斜街道麻斜村委会的渡仔村、西山村、赤后村和麻斜居委会的炮台村、新屋仔村(居)民讲雷州话;官渡镇、龙头镇除靠近坡头镇和吴川县一些村庄外,大部分村(居)民讲湛江白话。

  20世纪七十年代,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在坡头辖区建立基地,外省人员逐年增加,讲普通话的居民不断增多。区内大部分人既晓地方方言又懂普通话。

  (区方志办)

  【民族·宗教

  民族2019年,坡头区有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29个。常住少数民族人口957人,其中农村人口474人,壮族200多人。少数民族人口的来源主要是从外省嫁入区内的农村人口和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的工作人员。

  宗教2019年,坡头区有佛教、基督教、道教三大教派,宗教教职人员4人,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青云庵和位于南调街大湾村的湛江市佛光禅院(均为佛教)。                                       (黄彩云)

  【民俗风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坡头区地处南国边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俗,既受到中原民俗的影响,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

  服饰清代,男人所穿的有对襟衫和傍襟衫,裤则是长筒密裆裤,小孩穿开裆裤。妇女都是穿右边开的傍襟衫,长筒密裆裤,与男人穿的没有差别。这种款式的衣服,人们称为便服,多用薯莨或青蓝、黑蓝染料所染而成的棉麻布衣服,便于劳动。官宦之家或少爷公子则穿长袍马褂,有少数富户商人穿西装。辛亥革命后,大多数人的服装变化不大,学生则有穿中山装和西装的,妇女装饰为了好看,多在衫领襟边、裤筒脚自缝花边,或采用不同颜色的布条分别缝上几道布线条。有的妇女所穿的开襟衫,其袖特别宽阔,方便给小孩喂奶。1919年五四运动后,知识界时兴中山装、学生装,与长衫马褂和西装并行,女生穿白衫、黑裙,有钱人家的小姐、太太以穿旗袍为时髦。针织品此时兴起,有文化衫、背心之类。在乡村,农民多以自织自染的“黄麻”“二梭”等家机大布为主,夏天甚少穿上衣,冬天用麻包袋御寒,称为穿“家贝包”,更有衣不蔽体者。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农民仍以穿唐装便服为主,干部、教师等公职人员多穿灰色或蓝色的中山装,女干部喜欢穿列宁装。人们最喜欢北京蓝布(棉斜布),青年或学生喜欢穿白色或灰色的衬衣,穿背心、文化衫的比较普遍。姑娘喜欢穿花布右襟衫或对襟衫,女学生喜欢穿蓝色或黑色裙子。“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或学生喜欢穿黄色的国防装、中山装、红卫装,妇女多数穿一般花布或灰蓝色布料的衣服,也不敢穿裙和高跟鞋。20世纪70年代,人们穿着是以“的确良”(化纤)为主的衣服,多数青年穿西装裤、反领恤衫。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衣着不断向新发展。男女青年的服装用料趋向名贵高档,款式日新、多姿多彩,成衣摆满商场,牛仔裤、西装流行。青年人喜欢穿西装、夹克、T恤、夏威夷衫,打领带的也相当普遍,有的青年甚至穿花布衬衫。女性服装变化最为明显,有的把扣子开到背后,有的裤筒脚比裤头宽,有的却又窄又紧。城市女青年喜欢穿各种款式的裙、套裙、连衣裙、超短裙。圩镇的女青年也大多跟上城市的潮流。男子的T恤色调多样,并配有装饰,时尚大方。现在无论男士、女士的衣饰,都已与世界上流行的衣饰没有太大区别。

  【饮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坡头区居民以番薯、大米、木薯、黍粟为主粮,一日三餐吃粥,而且以番薯粥为主。番薯粥有“薯擦”和“薯汤”之分,用番薯丝冲一点米煲的称为薯擦,用净薯丝煲的称为薯汤,农民吃的多是后者。每年青黄不接或遇番薯收成不好时,多以瓜菜代粮;如遇灾荒,则要采野菜、野果充饥。只有少数富裕人家才有每天三餐吃大米饭,早餐也吃大米粥或薯米参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60年代,以番薯饭或番薯粥为主,少数人家可以一日吃上一餐大米饭。20世纪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如今在农村,亲友临门,一般都买肉、杀鸡,炸、炆、炖、炒,已形成“无鸡不成宴”之习俗。城镇居民不但讲究如何吃得好,还注意有益健康,含胆固醇较高的和肥腻的食品,被不少人戒避。家庭一汤几菜当为常餐,如有亲友来访,菜肴更加丰盛。菜肴不仅美味可口,还讲究造型美观、色香俱全。随意小酌,早、午、晚三餐都极为方便。至于筵席,三五百元一台已是平常酒宴,高档的参、鲍、翅、肚上席达千元并不罕见。街边的大排档夜市更成了湛江饮食业的景观,每当夕阳西下便灯火通明,鱼片粥、白鸽粥、白切狗、白切鸡、炒田螺、海鲜等风味,溢香袭人,顾客如云。

  【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坡头区居民除极少数有钱人家建有砖木结构的房子外,茅草屋是普遍的民居。茅草屋俗称“草屋”,因矮小简陋,顶盖稻草而得名,墙体用泥吉砌成,或用三合土筑墙(俗称“舂墙”)而成。坡头、乾塘、南三等镇和南调、麻斜街道及龙头镇的部分人家房屋用泥吉砌墙,官渡镇和龙头镇的部分人家房屋用三合土“舂墙”。舂墙工序为:两边用木板垂直平行竖起,宽约45厘米,中间倒入带砂石的黏土和石灰,每放一层(约20厘米)便用木桩夯实。制作泥吉工序为:首先在收获水稻后的稻田里用锄头或大耙翻拌两三次,再用水牛踩踏数遍(水牛数量越多越好),直至泥浆粘烂均匀。数天后,再用木制模具(分为头模、二模,通常有内径长38厘米、宽25厘米、高9厘米和长36厘米、宽23厘米、高9厘米两种规格)制成湿泥吉,放置一段时间自然晒干。通常选择在雨水较少的秋冬季制作泥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坡头区所建民房绝大多数都是砖瓦木平房和钢筋混凝土楼房,茅草屋已不多。坡头人也和其他地方一样,从开始的建房准备直至落成进宅(入火),每一个细节都按照传统俗规行事。首先选好屋地,择吉日动工兴建。房屋建成后,择定吉日吉时进人入火,入火时宴请宾客,此俗在湛江城乡至今仍很盛行。

  【交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邻里相见,同辈之间一般直叫其姓或直呼其名,小辈对长辈要加称亲属关系,如某叔、某哥等。在打招呼中,视职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如当教师、医生的称先生,当工匠者称师傅,开店铺做生意者称老板。晚辈见长辈称某某公、伯、叔,长辈见晚辈或小孩多称呼其名。春节期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新年快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职工相见都叫“同志”,握手问好。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赠送名片之风,名片印有工作单位、姓名、职务、住址、电话号码等,以便对方了解其身份。坡头人非常好客。俗话说:“过门便是客”“拿钱买邻里”“在家常好客,出门有贵人”。如是邻里之间的来往,一般请进门来,端上一杯热茶。客人不论辈分,主人都应双手递茶。斟茶不能满杯,茶壶嘴不能指向客人,双手把住茶壶,站在客人右边。受茶的客人要用手指在茶几上轻敲几下,表示谢意。客人用两个手指敲,表示他夫妇俩都谢谢你;只用一个手指敲,表示他还是单身汉,免致询问妻室子女之事。要是亲戚或朋友来了,宰鸡杀鸭、打酒买肉招待。客人告辞,主人送出门外,拱手或握手、挥手道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乡间探亲总要随身携带一点礼物(俗称手信),很少空手入门。农民按收成季节带甘蔗、番薯、芋头之类;渔民则提鱼、虾、蟹等产品。如是婚嫁、进宅、寿庆等日子,礼节更为讲究,常有米担(两个篮子装米)和猪肉,俗称“做面皮”或“做人情”。若是过年、元宵佳节,除米担、猪肉外,还有年糕、木叶挞、鸡、鹅、鸭等。送礼也有规矩,数量必须成双,单数不吉利。至于礼品来多少,而回礼不能相差太远,一般也讲成双忌单数。另一种回礼是,到明年或若干年后,主家备同样礼品上门做客。如此礼节两家反复往来,经久不息,甚至沿袭几代人。在城市,每逢节日,特别是在过年时,亲友和邻里之间会互相赠送节日糕点。出席亲戚朋友的婚礼或小儿满月礼时,多送上挂镜(写有双“喜”的大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70年代,则一概都送热水壶、脸盆之类的普通实用日用品。20世纪80年代起,则多用“红包”相赠,开始为几元,后逐渐至几十元、几百元。

  婚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坡头区青年男女结婚多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般十五六岁时,媒人上门提亲或父母托媒提亲。有的不信媒人花言巧语,托人密查。一方父母如有意,则了解对方的家境、性格、相貌、住宅、家庭收入,看有多少个装粮食的油缸等,叫“睇屋舍”或“睇门第”。双方父母同意后,即请八字先生“合命”,如认定双方的“八字相生”了,男方就择吉日良辰结婚。这时的青年男女是不相见的,只到新婚洞房之夜才见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亲的规矩仍存在,只经过了男女“相睇”一环节,买卖包办婚姻逐渐淡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男女青年多经相互恋爱阶段,城镇青年在工作和社交中相互认识、自由恋爱已成主流。农村青年亦以情投意合为基础。男方要完婚,在征求女方同意之后,便备礼于婚前十多天,使媒人去“说日”,将结婚“报日书”和礼尾(含礼金余数、化妆品之类)送到女家。婚期定了,双方各自做好准备,男方筹划婚礼、筵席和结婚用品、被褥、衣冠等,女方则筹措嫁妆。旧时穷人嫁女,嫁妆甚少,一般是按男方“礼金”所置,有一个竹或木箱,装几件衣服。中等家庭嫁女,“两单铺”,包括两个竹或木箱、皮箱,装数件衣服,一床新被、蚊帐。较富者嫁女则“四双铺”,包括两床新被、蚊帐,衣服百件,梳妆匣、暖壶、茶具、圆镜等用品。用两张八仙木台装着,多以红绳系之,两人抬着,俗称“迎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随之变化,由20世纪60年代的手表、缝纫机等,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两式组合家具乃至新潮电器。不少嫁妆是用男方的聘金购买,这些嫁妆均在结婚日接新娘时运至男家。

  旧时女子在前数天多者十多天,开始在房里哭嫁。每天哭一两次,早上哭叫“金鸡开口”,晚间哭叫“金狗吠夜”。一般由婶嫂带哭(教哭),还有一批同村姐妹陪哭,大都是接近婚龄来学哭者,村子里闲来无事的小孩也常来听哭。哭嫁并不是哭个不停,通常是哭一阵停下来,说说笑笑。哭的内容大多是诉说离情,如“平时相聚,妹呀,姐妹情深,妹呀!咋下分别,妹呀!孤雁离群,妹啊!”亦有母亲参与哭嫁借机教育女儿的,当然也有怨父母包办婚姻,新郎老或丑样的。新娘要“拾面” ,就是除去脸部的茸毛,但不用刀剃,而是要请“命好”的中年妇女用细麻绳绞掉。男方家长要为新郎“加冠”,即起新的名字;择日安床,布置新房。结婚之日,大门张挂“彩门架”和贴上对联。结婚前一天下午,男方起轿到女家“迎亲”。通常轿前有人提着某府迎亲的红灯笼,还有八音、锣鼓一起前往,热闹非凡。轿有四种:一是八柱花轿,是富贵人家用的;二是红衣大轿,中等人家用的;三是绿衣大轿;四是竹轿。后两者为穷人用的。当夜新娘要“坐夜”。女家要设便筵款待亲友。零时至上午十一时(具体按报日书定)是出门时辰,新娘头戴凤冠,身穿绣裙、头罩红帕(红纱巾),由两位命好的妇女牵上轿(古代亦由父或兄扶上轿)。花轿在姑娘的“哭嫁”声中,由四条汉子抬至男家门口停下,锣鼓鞭炮齐鸣。新郎到轿前躬身作揖,用纸扇在轿顶轻敲三下,然后踢开轿门,意谓“先礼而后兵”,显出男人的威严。新娘由两位妇女牵出轿直至新房。下午,新郎新娘拜堂后双双进入新房。新郎挑开新娘头上的红帕,新娘即对花烛、罗斗端坐,叫“坐斗”。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俗称“三朝回门”,也称“归宁”或“睇头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些程序逐步改变,如坐轿、坐夜、哭嫁等已消失,改为骑自行车迎亲,迎亲队伍至新娘家时,新郎和陪同迎亲的青年人要唱歌。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结婚一般包括择吉日、送(迎)亲、摆酒宴、三朝回门等。城镇人结婚迎亲大多亦有此过程,酒宴一般在酒店摆设。饮婚酒者红包多在50至100元之间。婚宴有大叔、陪嫁娘或伴郎、伴娘、主持人、证婚人等。亦有部分青年实行婚事新办,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或举办舞会、茶话会等。

  寿庆坡头区对生日有两种称呼和形式,即50岁以内称为“生日”,到51岁以上生日称为“拜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普通人家小孩生日,父母用两碗干饭合成一碗,中间装一只或两只鸡蛋,让孩子揭开来吃,意含“吃老脱壳”,叫“吃生日”。富贵人家则办丰富的筵席,全家高高兴兴表示祝贺。男子结婚后,31岁的生日,庆祝活动比较隆重,一般都选定较好的日子提前做,岳父母必定送上较好的礼物,而且成双成对,一定有裤(富有之意)、酒、米、鸡等食品,祝夫唱妇随,白头偕老,添丁发财,吉祥如意。41岁一般不做生日,忌讳“4”与“死”谐音,所以41岁生日连提也不提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小孩与年轻人过生日仍多沿旧习,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日庆祝活动随之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在城市有新的方式,由同学、好友或在外的亲人向电台、电视台点播歌曲,让生日者观看收听,祝生日快乐或学业成功。也有学西方贺生日方式,吃蛋糕,点蜡烛,唱“生日歌”。拜寿,即祝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本地人习惯称50岁以上为老人,认为51岁的生日是人生的第一寿辰,以后一般逢十年做大生日,亲戚朋友送礼祝贺叫“担生日”或叫“拜寿”。拜寿的仪式有繁简之分,视其经济情况及寿星的身份而定。普通人家拜寿简单,唯亲属朋友集聚小酌以示庆贺。有的则设寿堂,摆满寿桃、寿糕、寿饼、果品之类,点上写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字样的红蜡烛。寿星穿新衣接受晚辈及亲友的祝贺。另开设酒宴,敬酒敬茶,恭祝老人健康长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拜寿已大为简略,子女邀请寿星和戚友在酒家设宴以贺,贺礼也简单,送蛋糕或红包。

  节日坡头传统节日有农历的除夕、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六月六、乞巧节、盂兰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的已经罢废,有的还继续流传,但封建迷信成分大多已被废弃。新节日大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公历而定的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近年来有植树节、老人节、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等。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城市一部分人逐渐兴起过“洋节日”,如城市年轻人乐于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等。新节日是由政府定的,在节日期间放假一至数天。西方节日在部分年轻人中流传。唯传统节日则由来已久,广泛流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文化和风俗。“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节日作为“四旧”几乎不准活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重新恢复。

  除夕。农历年最后一天为除夕,亦称年二十九晚或年三十晚,与翌年春节连在一起,民间称为“过年”。湛江人除夕之前,一般由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大扫除,将房屋厅堂尤其是厨房的烟尘打扫干净,叫“打囤”。富贵人家购置衣饰穿戴。除夕傍晚贴门神、春联、年画,洗涤神龛香炉,换炉灰,烧香烛,设礼品拜祭祖先,叫“围炉”。多数人家包粽,做、蒸年糕,炸煎堆,有“年晚煎堆,人人有份”的民谣传诵。是晚,全家会餐,曰“吃年饭”,俗称团圆饭。晚饭前先鸣炮,饭后父母给孩子红包,称“压岁钱”。除夕之夜,全家人欢聚一堂,谈新话旧达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购置新衣服、打扫卫生、备办年货、围炉、吃年饭、给孩子压岁钱等仍沿旧习俗。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度除夕过新年的习俗不断发展,各种年货尤其丰盛。城镇机关张灯结彩,挂起“欢度春节”的横幅,人们多以看电影、电视“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坡头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农村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年货等。在农村年二十九或三十最热闹的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多在大门贴上“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屋内摆满食品和鲜花等。零时整,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从除夕到年初三夜灯火长明不熄。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有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清早男女老幼穿着新衣裳出门,互相拜年问好。年初二开始走亲戚,你来我去。在春节前一年结婚的农村男青年,通常在年初二到女方家拜访(俗称做“姑爷”)。城镇有祀“财神”习俗,俗叫“做初二”,也谓“开年”。从此,从城市到农村,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舞狮、游神、飘色游行、演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蓬勃开展,延续多日。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为民间传统节日。元宵活动历史较长,古时传统的元宵节以游神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一般从月初开始筹备,以正月十五最为热闹,也有些地方延至正月十六、十七。元宵活动包括游神、开灯、舞狮舞龙、放烟花、过花桥、爬花塔、看泥塑、游飘色、演戏等。游行队伍常常达数里之长,所到之处,人山人海,热闹异常。乡村有小型的放烟花、放爆竹、出灯、演大戏等活动。市区有灯展等活动。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俗谓“土地公生日”(社日)。这一天,农村盛行演木偶戏,杀猪“做社”,俗称“做醮”,拜祭土地神。

  清明节。是人们“追远”的传统节日,远在外地或是海外游子,也都归来寻宗祭祖,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坡头清明扫墓(俗称扫山)祭拜先人,城乡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日,或在清明前后数天。民间扫山祭品有烧猪、肥鹅、饭团、饼、海产品等,放爆竹,点香烛,烧金银纸宝、纸屋及冥府纸钱。机关、团体、学校在清明节期间祭扫烈士墓,向先烈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民间一般作为“驱邪镇恶”之节,从初一开始,农村多在居家门楣上插艾条以“驱邪”,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胸前挂香符。城市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购来插门及煮水洗澡。据说,用艾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初五普遍吃五月粽。农村喜欢用簕古叶编织成三角形或鸭子形粽子,还准备三牲礼品拜祭祖先,一家人设宴度节日。部分地区举行风筝表演或龙舟竞赛,此活动与纪念屈原有关。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这一天,坡头有少数地方农村人家用三牲酒饭祀敬灶神。有的人家购买鲎肉、乌贼拜祭,祝愿家计富裕。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此节坡头极少数农村流传。此种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已甚少见,民间流传天上的“牛郎”“织女”两颗星,只有在七月初七这晚才能相会。

  盂兰节。农历七月十四为盂兰节,又称“鬼仔节”、中元节,坡头区大多数农村称“七月十四”。旧时这天家家户户拜祖宗,烧纸钱、花纸、纸衣、鬼仔鞋和香烛,有的在路边拜祭“无主孤魂”,还有做鬼仔戏给“鬼”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大部分习俗延续下来。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城市多从节前半月开始大规模展销月饼。中秋之夜赏月,居民涌向各大公园等活动场所,部分青年人或全家人一齐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在乡村,村民则吃月饼、甜薯、芋仔、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此节在坡头区,只在城区有些活动,农村没有过重阳节的习俗。

  冬至。冬至为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多在公历12月22日,偶有提前或延后一天。旧时冬至,俗称冬节,家祀祖先,宗祠祭其列祖。新生的男孩,家长须备礼品到宗祠祭拜,谓之“入冬节”。一般人家备槟榔盒,或备煎堆、甜果、猪腿等。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旧习已废除,但过冬节仍然流传。农村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一般杀鸡杀鸭买肉加菜或宴请宾客。还有吃姜饭的习惯,认为冬至吃姜可暖胃防病。在坡头区,同一宗族的有些家庭没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尽管同一个姓,有些村庄有而有些村庄却无过冬至节的习俗。

  年例坡头区大部分地区有年例习俗。年例的日子各地不同,有的在元宵节,大多在某神诞日,主要是游神、演戏,并请亲戚友人聚会饮宴。南调街道的麻水(指麻西社区居委会和麻东村委会)的村庄把图腾作神来游,如蛇、鸟、雷公等。有的村庄“摆盅”(劏阉鸡敬神灵)、给当年或往年出生的男性人“点灯”(也叫“出灯”)。(区方志办)

  【风味小食】坡头的风味小食闻名遐迩,尤其是海产品,新鲜、质优、价廉,花样品种繁多,成为人们品尝海鲜、购买海产品的理想之地。区内各镇(街)的城区市场和乡村市场均有海鲜出售,销量大的有海东市场、沟尾市场、南油五区市场、南油三区市场、坡头镇市场、乾塘镇市场、南三镇田头市场、龙头市场和官渡镇市场等。销售品种主要有对虾、蚝、鲍鱼、沙虫、海蜇、蟹、鱼、鳝、螺等。具代表性的美食有白切鸡、烧鸡、白切鹅、烧鹅、白切鸭、烧乳猪、酸甜猪蹄、炖狗、盐焗虾、白切虾、姜葱炒蟹、油焗蟮仔、糖扣三宝(番薯、生薯、芋头制成)等。小食田艾籺、煎堆籺、粽子、簸箕炊、烧蚝、脆皮盐伴花生等。

  石门蚝石门蚝产于坡头区官渡镇沿海,体大肉厚,味道鲜美。蚝肉可炸、炆,或煲韭菜,又或连壳加蒜蓉烧,食过返寻味。

  南三“三红”(红心鸭蛋、红心番薯、红萝卜)红心鸭蛋:产于南三镇,鸭群生活在海边滩涂,多食天然小鱼小虾小螺,少食人工饲料,产蛋又大又红。蛋可煎、炒,尤其是用海盐制成的咸鸭蛋,是餐桌上的上等佳肴。红心番薯:个体大、表面光滑、心鲜红,香中带甜,是“薯擦”“薯粥”和“薯翁”及“薯三宝”的上等食材。红萝卜:体大且长,颜色鲜艳,皮薄肉滑,炒、拌、炖汤,甚至生食,口感味道俱佳。

  坡头白切鹅以坡头镇的“高岭仔”各饭店的为佳,肉质柔软、肥而不腻,远近食客慕名而至。

  鸡瓮和番薯瓮主要集中在区内各镇(街)的农家山庄。此方法制作的鸡和番薯,皮焦肉嫩,香气袭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食客、特别是城区食客蜂拥而至。

  乾塘莲藕 产于坡头区乾塘镇,2008年,乾塘莲藕获国家无公害家产品荣誉。乾塘镇土壤独特,极适宜莲藕生长。一年可产两造。藕大粉多,清爽脆口。炒、炖、凉拌、磨成的藕粉或制成的甜藕片,极具风味。

  精制番薯丝粥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口味的变化,坡头区城镇居民兴起食番薯丝粥“热”,在饭店或小摊档,番薯丝粥受热捧,尤其是红心番薯丝粥。

  簸箕炊因其采用竹篾编成的簸箕为盛具得名。簸箕炊分咸炊和甜炊两种。咸炊制法:以大米、生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葱、蒜蓉、盐等为原料。将大米洗净,清水浸3小时后磨成米浆,加入适量生粉拌匀分次灌入簸箕(或小托盘)蒸熟,再撒上熟芝麻、葱、蒜蓉,淋上酱油、花生油。甜炊即把放盐改成放糖,不放葱、蒜。特点:洁白、软滑爽口、香甜。功用:补中益气。

  裹蒸粽坡头区裹蒸粽向以香滑可口、软硬适度著称。做法:以精白糯米浸洗后晾干,以新鲜猪油稍炒后,加上叉烧、瘦肉或五花炸扣肉,夹大红虾肉或蟹肉为馅。灰水制法:将稻草烧成灰与适量清水搅拌,静置片刻,倒出面上清液,即成“灰水”;把糯米浸泡适时,捞起滤干,再用粽叶将糯米包扎好,然后猛火烧锅落灰水煮沸,投入粽子2小时左右熟透。选用干荷叶铺上一层糯米,再铺一层绿豆,然后放入猪肉、火腿、烧肉、烧鸭、冬菇、虾米、栗子和半边咸蛋黄等,最后铺上一层绿豆和一层糯米,包裹成四方形,用水草扎牢隔水蒸熟。荷叶味芳香,吃起来特别可口。冬春季节热吃,夏秋季节凉吃。成品金黄软韧,蘸上蜂蜜或赤砂糖,甜蜜带清香,别有风味。

  糯米甜糟做甜糟在坡头区历史悠久。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煮成饭,混合酒饼,用密封的容器装好,天冷适当加温,发酵36~48小时即成。甜糟味道醇甜,加红糖及鸡蛋煮熟有健身作用。城乡妇女产后少不了甜糟,一般提前1个月做,并加少量米酒一起浸,以滋补身体,壮气活血。做满月,做大寿,客人一进门上一碗甜糟。

  【历史文化】坡头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舞狮、舞鹰雄、木偶戏、塘山歌等是坡头区闻名的特色文化。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戏曲、 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等类型。

  民间舞蹈 流行在坡头区的民间舞蹈主要有:破地狱、舞十番、舞二真、舞水鬼、舞貔貅、舞大肚佛、舞狮、舞鹰雄、舞龙、舞蜈蚣等。近年城乡掀起了广场舞热,参加者多半为中老年人。

  民间戏曲坡头区民间戏曲主要有民间木偶戏和地方戏曲两大类。民间木偶戏有吴川方言木偶戏。地方戏曲有粤剧。

  民间文学坡头区民间文学源远流长。自从唐宋以后,中原的汉人逐渐南迁,汉族与少数民族民间文艺融合在一起,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坡头民间文学。坡头区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歌谣、儿歌、童谣等,塘山歌被收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工艺坡头区民间工艺主要有纸扎、根雕、木刻等。坡头民间工艺的产生、传承和发展,首先是先民们求生所必需的一种手段,然后才是艺术欣赏和娱乐。

  民间技艺坡头区民间技艺分为民间武术和民间绝技两大类,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五花八门,多带有原始性和自发性。民间武术分拳术与器械两大类,多以套路、散打、器械、对练形式出现。主要拳种是洪家拳和蔡家拳,李、莫、佛等流派亦有。民间绝技有穿令箭、环桶飞车、晃板打蛋、高脚独轮车等。

  坡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2019年底,坡头区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市级2个,区级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3人。

  坡头文物至2019年底,坡头区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省级2处,市级14处。(区方志办)

  【历代名人】坡头历代名人辈出,有明末清初著名华侨领袖陈上川,清太子少保陈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庞雄,同盟会会员庞玉辉,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李癸泉,抗日爱国将领詹式邦,爱国爱乡实业家许爱周等。(张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