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间“冒”出老街新韵,麻斜社区实施“整村改造”|坡头合伙人③
今年9月,麻斜社区居委会与赤坎老街商会签订了一份整村运营合作协议,为新屋仔村的发展按下“加速键”。清新飘香的农家菜馆、人潮涌动的网红打卡店、充满艺术气息的精美墙绘、引人驻足的文化长廊……如今的新屋仔村,将赤坎老街的韵味悄然融入乡村风貌中。
“整村运营”的种子正在这里生根发芽,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
优势互补的双向奔赴
“成立强村公司,就是想把外面的人引回来,让村里的资源活起来。”麻斜社区党组织书记张保兴说道,“村民们如果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谁还愿意背井离乡?”
新屋仔村并非无人问津。村子所在的麻斜街道本就香火旺盛,人流如织。而整村运营的关键目标,正是要让过往游客停下脚步、留下消费。这一潜力,让赤坎老街商会看到了商机,合作的种子由此埋下。
尽管新屋仔村并不缺乏资源,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几乎家家有院,农家风情浓郁,传统建筑结构为艺术改造提供了绝佳载体,是承载“乡愁”的理想空间。然而,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稀缺,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与许多“空心村”一样,资源在寂静中沉睡。
坡头区麻斜街道新屋仔村资源丰富。
破局的关键,在于“整村运营”模式的引入。根据协议,村民们可自愿将闲置房屋纳入项目的统一运营,由赤坎老街商会投入资金并进行专业化改造。项目将聚焦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康养旅居三大方向,逐步培育新型乡村业态,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这样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引进赤坎老街优质的商家企业,另一方面也能吸引赤坎老街的游客人流,为新屋仔村的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
视野转向赤坎老街。作为湛江当下极具人气的地标,这里往来人流熙熙攘攘,烟火气十足。然而,面对发展空间的局限,不少企业希望“走出去”,寻找新的增长点。
“企业要持续成长,尤其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我们必须主动转型。”赤坎老街商会会长高南荣直言。在他看来,有资源、有空间且求突破的新屋仔村,正是难得机遇。“那里有空间、环境,还有强村公司运营,能给老街企业提供创新和转型的平台。”
一方想向外探索新赛道,一方盼借外力注入振兴新动能,正是一场两者优势互补、需求契合的双向奔赴。
文旅融合滋养乡村沃土
曾经空荡的篮球场,如今点缀着图文并茂的文化长廊;昔日砖瓦裸露的老墙,也披上了描绘麻斜风情的精美墙绘;闲置多年的旧庭院化身为人潮涌动的网红小店,吸引着市民游客纷至沓来……行走在新屋仔村,一点一滴的蝶变正悄然改变着村庄的模样。
而这些变化,是从一方庭院开始的。“我们想先做几家出来,让大伙儿看到实景。”张保兴指着面前一家已投入运营的庭院经济示范点说,几天前有乡亲们路过这里,看到小院里来了许多客人十分热闹,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人也开始主动打听:“我家那老房,能不能也这样改?”
目前,麻斜社区已成功打造“有家·渔家乐”“有风·小院”等三家庭院经济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参与,预计在全社区范围内打造建设超过50家庭院经济示范点。
新屋仔村“有风·小院”引入特色茶饮、手工艺体验等业态。
“整村运营和零散出租、自主开发不同,关键在于让每家小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张保兴继续说道,“比如这家专注渔家餐饮,那家可能就做文创体验,通过差异化经营,避免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除了业态创新,本土元素的深度融入成为另一大特色。农家乐小院注重采用本地海鲜和特色农产品为原料,计划推出用南三青蟹、乾塘莲藕等坡头特色食材制作的菜品。未来随着更多庭院投入运营,还将逐步引入坡头木雕、湛江编织等非遗体验项目,让游客带走独特的坡头记忆。
着眼全村发展,更多改变正在酝酿。“我们计划将村里的普通树木逐步更换为荔枝、龙眼等果树。”张保兴指着村道两旁说,“这不仅能让村子环境更美,也能增加经济效益。”据了解,不远处的鱼塘也将计划改造为垂钓中心,结合农耕体验,打造适合家庭游客的田园休闲项目。
随着整村运营模式的深入推进,新屋仔村已制订了清晰的发展蓝图:以庭院示范点为起点,逐步拓展至全村域的产业升级与环境提升,形成“庭院+产业+生态”的立体发展格局。
接下来,新屋仔村通过整村运营的持续探索,正逐步展现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乡村环境持续优化、村民生活稳步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方案。
把“诗和远方”装进庭院
走进“有风·小院”,一树繁花开得正艳,几张原木桌椅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树下,光斑洒落,微风轻拂。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散坐其间,或打卡拍照,或捧着饮品轻声笑语。他们不再是匆匆的过客,而是小院风景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闲坐、发呆、享受一个宁静的下午。
“你看,这里原来也是一处闲置院落,如今不但成了游客来到麻斜的一个新打卡点,也切实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高南荣说道。
为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强村公司创新推出“动态租金”方案:老房月租金约300元,每两年上调100元,合同期5至10年。这样的做法既保障村民资产稳步增值,打消“永远那么便宜不划算”的顾虑,也为入驻商家提供了初期的成长空间,实现村企双赢。
“我们一直在挖掘麻斜本地的文化记忆,在店里加入了很多新中式书法元素。”“有风·小院”主理人介绍道,“在产品上,我们也坚持传统养生茶的温和理念,同时融入现代茶饮的流行风味,希望不论什么年龄的客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杯。来这里坐坐,不只是喝茶,更是一种放松和体验。”
像“有风·小院”这样将“老街”品牌与“乡村”场景有机结合的案例,正是城乡融合的生动缩影。通过挖掘在地文化、突出品牌引领,它不仅将城市的消费需求与乡村的资源供给高效对接,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有社会价值的商业闭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