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湛江篇章
粤港澳大湾区,一个拥抱大海的史诗级战略规划。一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蓝图已化为步履铿锵的行动,似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奋力加快振兴发展的湛江,正抢抓机遇,顺势而为,融入大湾区、实现大发展,奋力书写好大湾区建设的湛江篇章。
4月10日至11日,湛江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专题研讨班在湛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其间,全体学员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并结合自身工作展开深入研讨、踊跃发言。从分组研讨到讨论间隙再到休息时间,学员们积极分享学习体会和心得,深入交流湛江如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具体行动和计划。
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全面系统掌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机遇挑战、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协力推动实施《规划纲要》,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借力借势推动湛江振兴发展,服务“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更好落地落实,为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出湛江贡献。
借力借势推动吴川发展
曹栋(中共吴川市委副书记、市长):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辐射带动湛江和吴川发展的重大机遇。吴川作为湛江的东大门、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湛茂阳沿海经济带重要滨海城市,具有突出区位优势,也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旅游等方面获得辐射带动,在大湾区建设中大有可为。
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突出交通在区域发展中的先行地位,加快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效便捷快速通达的综合运输通道。重点是要全力保障机场顺利施工,积极推动汕湛高速吴川支线、滨江路、广湛高铁、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吴川段、沈海高速公路扩建和吴川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努力推动全市交通现代化。要主动承接产业溢出,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积极承接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产业转移,努力构建具有吴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标大湾区建设优质生活圈的目标要求,加快把吴川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江海魅力之城。主动加强污染防治,加快构建优美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大湾区提供生态支撑。重点要扎实推进小东江、袂花江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考核断面水质持续改善、稳定达标。主动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重点要主动对接湛江市“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的商贸合作,积极承接海南自贸区(港)加工贸易转移,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
更加主动对接大湾区建设
陈景泰(坡头区人民政府区长、海东新区管委会主任):
坡头(海东)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工作持续发力,借势借力、铆足劲头、下足功夫加快建设,为湛茂阳都市区发展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海东新区拥湾发展的湾区优势,将海东新区作为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重要拓展空间,打造城市扩容提质的崭新亮点。
对接大湾区建设,奋力推进海东高新园区建设。海东高新园区以湛江湾实验室和广东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为龙头,聚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医药经济,着力建设“我国南部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抓规划编制和园区配套政策,为海东高新园区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政策支撑。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型国企参与海东高新园区的连片开发建设。抓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湛江湾实验室、广东医科大学海东校区今年10月动工建设,推动海力德海洋装备数字化集团总部等7个首批入园签约项目于今年6月落实选址,今年底明年初项目落地开工建设。
对接大湾区建设,奋力打造优质生活圈。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营商环境示范区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主动对接港澳在市场准入、政务服务、产权保护等营商环境规则体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聚焦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夯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基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便民惠民利民为出发点,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活农村活力,振兴农村产业;将新农村建设与海东城市发展一并考虑,统一谋划,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融入大湾区快捷交通圈
庄光权(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建设,实现湛江加快振兴发展?交通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我市战略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快速立体交通体系,打造高水平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夯实对接大湾区的交通基础。首先,要融入大湾区快捷交通圈。加快连接大湾区的高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融入大湾区的便捷交通圈。一方面,加快开工建设广湛高铁,尽快贯通深湛高铁江门至深圳段,形成高铁直达珠三角东西两岸的交通对接格局,全面融入大湾区2小时交通圈,使湛江与大湾区的人员往来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加快扩建广湛高速开平至湛江段,提升连接大湾区的高速公路主通道能力;同时争取省把西部沿海高速延伸至湛江,通过黄茅海通道对接港珠澳大桥,形成湛江便捷连接珠三角西岸沿海地区和澳门、香港的高速公路大通道。
其次,要提升连接周边区域的通道能力。湛江地处大湾区连接广西、海南和东盟的前沿地带,发挥大湾区辐射周边区域的纽带作用,服务大湾区建设,必然要求湛江尽快打通连接周边区域的高速大通道,全面拉近与周边区域的时空距离。再次,要做好深水大港发展这篇大文章。《规划纲要》指出,要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湛江港作为华南深水大港和“一带一路”支点港,在服务大湾区建设和我市“三个一”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全面强化自然资源服务保障
吴松江(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通过专题研讨班的深入学习,我深刻认识湛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全局中的重大机遇和职责使命,深刻理解《规划纲要》的战略思想、科学和精神实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是我市借力借势推动振兴发展的大机遇、大文章。
湛江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同时是“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广东对接东盟的前沿城市,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贸区(港)三大板块“金三角”的核心位置,在衔接“一带一路”国际陆海贸易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我们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叠加机遇,积极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努力推动开放平台升级优化,加快形成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中国南部沿海的开放新高地。
市自然资源局要全面强化自然资源服务保障,深度融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北部湾城市群和“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做好区域和城乡国土空间布局。切实增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强化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强化用地用海用林的服务保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我市自然资源管理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湛江湾实验室建设
江向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规划纲要》提出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发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体现了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动力的深刻洞察。
省委、省政府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战略背景下,大力推动大湾区科技要素向粤东西北地区流动,辐射带动湛江等地区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加快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合作,支持港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到粤东西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湛江对接大湾区,推进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全市科技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巧干实干。加快湛江湾实验室建设。以广州、珠海、湛江三市共同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为契机,加强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和海洋经济等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海洋大科学装置、创新平台,推进海洋科学前沿研究,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科技园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布局,以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为起点,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部署下,联合打造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加强产学研合作。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到我市设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鼓励我市企业到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当地研发人才、技术研发、创新环境优势,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做好做活人社部门“融入文章”
黄真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规划纲要》干货满满,通过学习研讨,我深刻认识到,推进大湾区建设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对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意义重大。
在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要学习好做法、好典型、好机制,做好做活人社部门的“融入文章”。推进就业创业交流合作,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拓展就业创业空间”的决策部署,落实惠及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推动“青创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创新平台合作共建,加快建设区域性创业孵化基地、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吸引大湾区人才到湛创业创新。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交流,牢固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务实理念,依托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发挥优势产业作用,打造与大湾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带动高层次人才集聚。充分利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溢出和辐射效益,加强合作交流,主动承接人才溢出与项目转移,推进“二次孵化”,增强创新动能。推进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决策部署,对接钢铁、石化、造纸等产业需求,依托我市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特别是利用湛江市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以及建设高水平技师学院等契机,加强与大湾区职业院校合作,打造一批重点特色专业,扩大我市高质量技能人才有效供给。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关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通过参加此次专题研讨班,我更加深刻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湛江全局性、牵引性重大意义。当前,我市正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湛江人民最引以为豪的优势,也是湛江的城市名片,更是湛江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动湛江高质量发展。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结合起来,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全面系统掌握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机遇挑战、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服务好湛江巴斯夫和宝钢湛江钢铁四号、五号高炉项目建设,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与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交流合作,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的治污经验,推动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目标迈进。强化“碧水攻坚”,落实“河长制”和“湾长制”,重点推进九洲江—鹤地水库、小东江、鉴江等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全市9个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强化“蓝天保卫”,突出工业源、移动源和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整治力度,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道路、施工工地、港口码头扬尘管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
彭晖(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湛江作为北部湾中心城市、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大湾区3小时旅游圈内最长、最丰富的海岸线,海湾众多,有独特且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首先要打造高质量产品体系,做好滨海旅游文章。湛江要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积极做好滨海旅游文章,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打造高端滨海项目,切实推进华侨城、方特等重大旅游项目落地,打造滨海旅游精品,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游客需求的产品,实现湛江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抓滨海特色风情小镇建设,以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建设为契机,打造2至3个滨海特色风情小镇,形成贯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滨海旅游发展轴线。抓邮轮产品建设,扎实推进招商局邮轮码头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邮轮线路产品,加强互利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是消费力极高的世界级旅游客源市场,湛江要策划培育基于海陆空交通的精品旅游线路,继续发展高铁旅游线路产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达的高铁网络,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深、港澳市场。同时,要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打造湛江湾人文品牌。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艺术院团、演艺学校及文博机构交流合作,保护推广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繁荣,提升湛江文化知名度;促进文化创新,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的交流碰撞,利用市场机制,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引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企业、人才以及文化品牌活动等;以活动促品牌,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体育品牌活动,增强湛江城市吸引力。
主动承接大湾区“外溢效应”
唐文波(广东省人大代表、雷州市南兴镇党委书记):
《规划纲要》内容涵盖了大湾区的发展目标、布局、定位及产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明确提出5大战略定位和9大方面100多项工作任务,提出了很多实招,干货满满,为大湾区城市和全省其余各市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省出台的《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大湾区优势产业参与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深化产业协调共建”,“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琼州海峡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等沿江、沿海、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带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跨省区合作平台建设,促进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有序发展‘飞地经济’,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这些政策安排,必然为湛江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和巨大商机。宝钢湛江钢铁三高炉系统项目已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千万吨级炼油能力的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年内将建成投产;中海油湛江分公司、东兴公司、晨鸣纸业等骨干龙头企业效益大幅增加;投资100亿美元的德国巴斯夫集团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项目落户湛江,湛江已成为我省经济新增长极和临港大工业发展主战场。依托目前的大项目大园区,湛江完全可以吸引更多产业、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布局,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与大湾区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供应链,更好为大湾区提供产业配套、规模支撑,与大湾区高端制造业相互带动、相得益彰。
积极探索“湛江所为”
孙天翔(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校委委员):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学习是前提,培训是基础。要提高政治站位地学。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深刻认识湛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全局中的重大机遇和职责使命,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各级党组织牵头抓总,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协同推进,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党群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学习培训,市委决定从现在起利用2个月时间,分层次、多形式对全市1400多名市管干部、2.7万多名公务员(含参公管理人员)和32万多名党员进行集中培训,迅速在全市兴起学习贯彻热潮。
结合湛江实情实际,深刻学习贯彻《规划纲要》及配套文件精神和内容,做到融会贯通。继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要求党员干部在学习培训中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深度对接“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积极探索“湛江所为”,主动融入,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4月10日至11日,湛江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专题研讨班在湛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其间,全体学员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并结合自身工作展开深入研讨、踊跃发言。从分组研讨到讨论间隙再到休息时间,学员们积极分享学习体会和心得,深入交流湛江如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具体行动和计划。
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全面系统掌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机遇挑战、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协力推动实施《规划纲要》,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借力借势推动湛江振兴发展,服务“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更好落地落实,为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出湛江贡献。
借力借势推动吴川发展
曹栋(中共吴川市委副书记、市长):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辐射带动湛江和吴川发展的重大机遇。吴川作为湛江的东大门、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湛茂阳沿海经济带重要滨海城市,具有突出区位优势,也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旅游等方面获得辐射带动,在大湾区建设中大有可为。
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突出交通在区域发展中的先行地位,加快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效便捷快速通达的综合运输通道。重点是要全力保障机场顺利施工,积极推动汕湛高速吴川支线、滨江路、广湛高铁、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吴川段、沈海高速公路扩建和吴川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努力推动全市交通现代化。要主动承接产业溢出,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积极承接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产业转移,努力构建具有吴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标大湾区建设优质生活圈的目标要求,加快把吴川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江海魅力之城。主动加强污染防治,加快构建优美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大湾区提供生态支撑。重点要扎实推进小东江、袂花江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考核断面水质持续改善、稳定达标。主动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重点要主动对接湛江市“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的商贸合作,积极承接海南自贸区(港)加工贸易转移,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
更加主动对接大湾区建设
陈景泰(坡头区人民政府区长、海东新区管委会主任):
坡头(海东)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工作持续发力,借势借力、铆足劲头、下足功夫加快建设,为湛茂阳都市区发展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海东新区拥湾发展的湾区优势,将海东新区作为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重要拓展空间,打造城市扩容提质的崭新亮点。
对接大湾区建设,奋力推进海东高新园区建设。海东高新园区以湛江湾实验室和广东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为龙头,聚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医药经济,着力建设“我国南部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抓规划编制和园区配套政策,为海东高新园区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政策支撑。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型国企参与海东高新园区的连片开发建设。抓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湛江湾实验室、广东医科大学海东校区今年10月动工建设,推动海力德海洋装备数字化集团总部等7个首批入园签约项目于今年6月落实选址,今年底明年初项目落地开工建设。
对接大湾区建设,奋力打造优质生活圈。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营商环境示范区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主动对接港澳在市场准入、政务服务、产权保护等营商环境规则体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聚焦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夯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基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便民惠民利民为出发点,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活农村活力,振兴农村产业;将新农村建设与海东城市发展一并考虑,统一谋划,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融入大湾区快捷交通圈
庄光权(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建设,实现湛江加快振兴发展?交通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我市战略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快速立体交通体系,打造高水平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夯实对接大湾区的交通基础。首先,要融入大湾区快捷交通圈。加快连接大湾区的高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融入大湾区的便捷交通圈。一方面,加快开工建设广湛高铁,尽快贯通深湛高铁江门至深圳段,形成高铁直达珠三角东西两岸的交通对接格局,全面融入大湾区2小时交通圈,使湛江与大湾区的人员往来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加快扩建广湛高速开平至湛江段,提升连接大湾区的高速公路主通道能力;同时争取省把西部沿海高速延伸至湛江,通过黄茅海通道对接港珠澳大桥,形成湛江便捷连接珠三角西岸沿海地区和澳门、香港的高速公路大通道。
其次,要提升连接周边区域的通道能力。湛江地处大湾区连接广西、海南和东盟的前沿地带,发挥大湾区辐射周边区域的纽带作用,服务大湾区建设,必然要求湛江尽快打通连接周边区域的高速大通道,全面拉近与周边区域的时空距离。再次,要做好深水大港发展这篇大文章。《规划纲要》指出,要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湛江港作为华南深水大港和“一带一路”支点港,在服务大湾区建设和我市“三个一”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全面强化自然资源服务保障
吴松江(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通过专题研讨班的深入学习,我深刻认识湛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全局中的重大机遇和职责使命,深刻理解《规划纲要》的战略思想、科学和精神实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是我市借力借势推动振兴发展的大机遇、大文章。
湛江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同时是“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广东对接东盟的前沿城市,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贸区(港)三大板块“金三角”的核心位置,在衔接“一带一路”国际陆海贸易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我们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叠加机遇,积极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努力推动开放平台升级优化,加快形成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中国南部沿海的开放新高地。
市自然资源局要全面强化自然资源服务保障,深度融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北部湾城市群和“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做好区域和城乡国土空间布局。切实增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强化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强化用地用海用林的服务保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我市自然资源管理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湛江湾实验室建设
江向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规划纲要》提出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发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体现了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动力的深刻洞察。
省委、省政府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战略背景下,大力推动大湾区科技要素向粤东西北地区流动,辐射带动湛江等地区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加快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合作,支持港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到粤东西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湛江对接大湾区,推进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全市科技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巧干实干。加快湛江湾实验室建设。以广州、珠海、湛江三市共同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为契机,加强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和海洋经济等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海洋大科学装置、创新平台,推进海洋科学前沿研究,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科技园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布局,以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为起点,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部署下,联合打造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加强产学研合作。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到我市设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鼓励我市企业到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当地研发人才、技术研发、创新环境优势,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做好做活人社部门“融入文章”
黄真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规划纲要》干货满满,通过学习研讨,我深刻认识到,推进大湾区建设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对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意义重大。
在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要学习好做法、好典型、好机制,做好做活人社部门的“融入文章”。推进就业创业交流合作,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拓展就业创业空间”的决策部署,落实惠及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推动“青创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创新平台合作共建,加快建设区域性创业孵化基地、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吸引大湾区人才到湛创业创新。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交流,牢固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务实理念,依托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发挥优势产业作用,打造与大湾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带动高层次人才集聚。充分利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溢出和辐射效益,加强合作交流,主动承接人才溢出与项目转移,推进“二次孵化”,增强创新动能。推进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决策部署,对接钢铁、石化、造纸等产业需求,依托我市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特别是利用湛江市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以及建设高水平技师学院等契机,加强与大湾区职业院校合作,打造一批重点特色专业,扩大我市高质量技能人才有效供给。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关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通过参加此次专题研讨班,我更加深刻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湛江全局性、牵引性重大意义。当前,我市正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湛江人民最引以为豪的优势,也是湛江的城市名片,更是湛江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动湛江高质量发展。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结合起来,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全面系统掌握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机遇挑战、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服务好湛江巴斯夫和宝钢湛江钢铁四号、五号高炉项目建设,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与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交流合作,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的治污经验,推动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目标迈进。强化“碧水攻坚”,落实“河长制”和“湾长制”,重点推进九洲江—鹤地水库、小东江、鉴江等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全市9个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强化“蓝天保卫”,突出工业源、移动源和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整治力度,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道路、施工工地、港口码头扬尘管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
彭晖(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湛江作为北部湾中心城市、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大湾区3小时旅游圈内最长、最丰富的海岸线,海湾众多,有独特且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首先要打造高质量产品体系,做好滨海旅游文章。湛江要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积极做好滨海旅游文章,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打造高端滨海项目,切实推进华侨城、方特等重大旅游项目落地,打造滨海旅游精品,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游客需求的产品,实现湛江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抓滨海特色风情小镇建设,以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建设为契机,打造2至3个滨海特色风情小镇,形成贯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滨海旅游发展轴线。抓邮轮产品建设,扎实推进招商局邮轮码头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邮轮线路产品,加强互利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是消费力极高的世界级旅游客源市场,湛江要策划培育基于海陆空交通的精品旅游线路,继续发展高铁旅游线路产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达的高铁网络,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深、港澳市场。同时,要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打造湛江湾人文品牌。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艺术院团、演艺学校及文博机构交流合作,保护推广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繁荣,提升湛江文化知名度;促进文化创新,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的交流碰撞,利用市场机制,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引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企业、人才以及文化品牌活动等;以活动促品牌,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体育品牌活动,增强湛江城市吸引力。
主动承接大湾区“外溢效应”
唐文波(广东省人大代表、雷州市南兴镇党委书记):
《规划纲要》内容涵盖了大湾区的发展目标、布局、定位及产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明确提出5大战略定位和9大方面100多项工作任务,提出了很多实招,干货满满,为大湾区城市和全省其余各市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省出台的《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大湾区优势产业参与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深化产业协调共建”,“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琼州海峡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等沿江、沿海、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带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跨省区合作平台建设,促进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有序发展‘飞地经济’,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这些政策安排,必然为湛江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和巨大商机。宝钢湛江钢铁三高炉系统项目已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千万吨级炼油能力的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年内将建成投产;中海油湛江分公司、东兴公司、晨鸣纸业等骨干龙头企业效益大幅增加;投资100亿美元的德国巴斯夫集团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项目落户湛江,湛江已成为我省经济新增长极和临港大工业发展主战场。依托目前的大项目大园区,湛江完全可以吸引更多产业、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布局,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与大湾区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供应链,更好为大湾区提供产业配套、规模支撑,与大湾区高端制造业相互带动、相得益彰。
积极探索“湛江所为”
孙天翔(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校委委员):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学习是前提,培训是基础。要提高政治站位地学。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深刻认识湛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全局中的重大机遇和职责使命,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各级党组织牵头抓总,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协同推进,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党群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学习培训,市委决定从现在起利用2个月时间,分层次、多形式对全市1400多名市管干部、2.7万多名公务员(含参公管理人员)和32万多名党员进行集中培训,迅速在全市兴起学习贯彻热潮。
结合湛江实情实际,深刻学习贯彻《规划纲要》及配套文件精神和内容,做到融会贯通。继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要求党员干部在学习培训中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深度对接“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积极探索“湛江所为”,主动融入,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