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开拓发展新境界 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发布时间:2016-02-16 15:02 来源: 南方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走过豪情满怀创大业、苦干实干结硕果的2015年,湛江迎来了“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年、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的起步之年。2月2日,湛江市召开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回顾总结2015年工作,研究部署2016年发展,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总目标总任务,更加振奋精神,更加主动作为,奋力开拓湛江发展新境界,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过去一年,湛江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大、部分龙头产业项目推迟建设、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等突出困难,在“进”字上下功夫,在“稳”字上显水平,突出打好工业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扩容提质“三场大会战”,坚决守住生态保护和社会稳定两条底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有力推进,“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考核中总分居全省第二。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380亿元,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32933元,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9亿元,增长9.9%;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20亿元,增长9.1%,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4.3%,同比提高12.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314亿元,增长2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8亿元,增长11.7%;港口吞吐量2.2亿吨,增长8.9%,增速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71元,增长8.3%。

  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表示,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理清工作思路;必须准确把握湛江面临的发展形势,用好发展机遇;必须准确把握既定目标任务,脚踏实地狠抓落实。为此,湛江市委提出2016年全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这一总目标总任务,始终把做大做优经济“蛋糕”作为头等大事,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聚力打好“三场大会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全面从严治党,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全市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港口吞吐量达到2.46亿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湛江市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坚定不移打好工业项目建设攻坚战;坚定不移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坚定不移打好城市扩容提质攻坚战;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着力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着力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扩大开放;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

  湛江市市长王中丙说,湛江将以新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以新作为开创发展新局面,从七个方面做好经济工作:全力稳增长调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发展迈进中高端;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创造更加优良的人居环境;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全力推进双向开放和内外联动,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全力补齐社会民生短板,让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回顾2015年

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5年,湛江市克服了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特大台风“彩虹”正面袭击带来的困难,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成绩亮点纷呈、可圈可点。

  工业发展成效突出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晨鸣纸业三期、中海油重交沥青、双林药业、丰诚水泥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京信电力、大唐电力、鹏尊能源等项目开工建设;中科炼化项目具备全面开工条件。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52.3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3.8亿元,完成投资额位居粤东西北首位、全省第四。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湛江开发区新上钢铁配套项目78个,其他中小型工业项目16个,总投资156亿元;奋勇高新区21个项目开工建设,11个项目建成投产;廉江产业园连续四年获评省优秀园区。去年全市产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4亿元,同比增长8.9%。

  城乡建设卓有成效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85.1亿元,增长60.6%,其中,湛江港30万吨级散货码头投入试运行;港口吞吐量2.2亿吨、增长8.9%,增幅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20万人次。城市扩容提质步伐加快,海东新区共引进项目96个,计划总投资522亿元;市区建成区加快强芯提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荣居“中国智慧城市百强榜”第13位。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鹤地水库水质达到近五年来最好水平;全市供水饮用水源水质和近海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稳居广东前三位、全国重点城市前列,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地区”。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累计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268项,压缩幅度达47.8%;调整县级行政审批事项1292项;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5098户,增长9.8%;湛江开发区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市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60亿元,增长40%。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率达82.5%;在全省率先探索县镇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改革,医保“湛江模式”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参保人数覆盖率达98.8%。依法治市方面,成功争取成为全省首批、粤西首个获得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成功在湛江开发区法院实施全市一审行政案件统一集中管辖国家级改革试点;全市1799个村(社区)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全覆盖,调解农村纠纷1400多宗;全市10个基层法院成立医患纠纷诉前调解中心,调解成功率和自愿履行率达100%。对外开放合作方面,全市进出口总额达51.5亿美元;湛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基本建成;徐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结束该县30多年来有口岸无开放货运码头历史;湛江市被列为国家“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全省唯一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正式落户奋勇高新区。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全市社会民生投入达349.7亿元,增长53.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9%。雷州半岛18264户茅草房住户陆续搬入新房,实现居住方式的历史性革命;全市1561户因强台风“全倒户”新房竣工;教育强市创建工程全面完成;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新增转移就业6.1万人。在连续四年应对9场台风实现人员零死亡、交通零事故、治安零案件、卫生零疫情的“四零”目标的基础上,去年又成功防御抗击强台风“彩虹”,实现了特大灾难无群死群伤、特大灾后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展望2016年

  引领新常态开创新局面

  经过“十二五”持续发展,湛江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今年乃至“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该市将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节拍,真抓实干,用结果说话。

  以工业发展挑起经济“大梁”

  湛江要实现振兴崛起,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业必须走在前、“挑大梁”。刘小华表示,湛江将坚定信心、不换频道、持续发力,继续聚焦聚力打好工业项目建设大会战,努力以项目建设大突破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

  为此,湛江市今年重点加快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建设,确保2号高炉年内建成投产;推动中科炼化项目主体工程年内尽快全面动工建设。推动晨鸣纸业四期、中国纸业200万吨高档涂布纸项目、鹏尊能源化工一体化项目、大唐雷州电力、京信东海岛电力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强化“抓大不放小”,支持各县(市、区)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耗小、投资强度大、纳税能力强的中小项目,加快形成既有“明月当空”,又有“众星拱月”的工业发展格局。

  同时,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 做大做强湛江产业转移园主园区,全面实施“一县(市)一园区、一园区一主导产业”战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重点加快建设东海岛钢铁配套园区、石化产业园区和奋勇高新区,为承接龙头项目上下游产业、引进培育新兴产业搭建良好平台。建立“三评三比”(评园区、评项目、评效益,比思路、比作风、比方法)机制,支持各县(市、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项目、资金、用地与环境指标向产业园区倾斜,让园区真正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重要的载体和县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此外,重点围绕钢铁、炼化、造纸三大产业航母,开展产业招商和配套招商,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项目落户,促进优势产业加快形成。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招商引资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好项目环评关、安全关、能耗关。对污染严重的项目,不论产值多高、税收多大,都要坚决拒之门外;对高能耗项目要进行严格控制,用生态环保倒逼机制把牢招商引资“入门关”。

  以完善交通增创发展优势

  打好交通基础设施攻坚战是改变湛江区位劣势、增创发展优势的迫切需要。今年该市计划完成交通投资90亿元,实施重点交通建设项目17个。重点是加快建设“环北部湾交通枢纽中心”,推动云湛高速公路湛江段、东雷高速、东海岛铁路、湛徐高速公路徐闻港支线、黎湛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和合湛高铁加快建设;加快推进湛江机场迁建工程前期工作,确保年内动工建设,同时在吴川市高标准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

  特别是,配合广州等城市加快谋划湛江-肇庆-广州-河源高铁客运专线,广湛高铁建成通车后,将彻底改变从湛江到广州的铁路交通落后状况,使湛江交通进入全天候时代,让湛江融入快速通达珠三角地区的2小时生活圈;而湛江—肇庆—广州—河源高铁客运专线建成,则有望彻底解决广州枢纽东西向战略通道欠缺问题,打造贯通粤东北、粤西南的客专通道,服务广东省振兴粤东西北地区战略,形成联系滇中等西南地区、北部湾地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珠三角地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地区的大通道,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前期筹备工作。

  同时,进一步巩固提升枢纽大港地位,加快推进湛江港宝满港区、东海岛港区等主码头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湛江港40万吨级航道工程、亚士德航道工程、东海岛港区航道工程等湾内深水航道和湾外港区进港航道建设;深入实施“一县一港区”战略,形成具有现代竞争力的半岛港口群。

  以扩容提质打造发展引擎

  打好城市扩容提质攻坚战是一个地方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事关人民福祉和发展全局。湛江市将在推进城市建设中注重做到五个统筹: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同时,继续实施“拓展海东、提升海西、拥湾发展、产城联动、市县统筹、精细管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对各区和各县城开展城市扩容提质“三评三比”(评规划、评项目、评变化,比思路、比作风、比方法),加快“循环城市”“脚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把湛江建设成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充满魅力的生态型海湾城市、更能代表广东实力和形象的环北部湾中心城市。

  特别是,按照省委全会提出“新区起步区五年基本建成”目标,扎实推进海东新区各项建设,破解新区建设面临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将其打造成全省地级市扩容提质的崭新亮点。

  以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

  新常态需要新动力,新动力激活新发展。湛江市将加快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一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市,推进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大力推进社保、医药卫生、教育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基础性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改革。

  大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南方海谷创新基地建设,打造中国南方海洋科技研发、成果及专利技术转化和孵化示范区;加强政产学研合作,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促进本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协同合作,引导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产业资本有效对接,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共建空港联盟和港口联盟,推动海上物流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空中走廊”“湛江—东盟旅游走廊”和“数字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深化环北部湾城市交流合作,推进湛江—北海粤桂特别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打造湛茂阳沿海经济带,促进粤西地区一体化发展。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重点是围绕基础设施、农村水电气路、保障性住房、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公共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家电家具、水海产品、糖业、羽绒、鞋业、食品等传统优势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改造投入;提高消费品供给质量,壮大信息、旅游、文化、体育、养老等新兴服务消费。

  以民生为重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

  让湛江人民生活得更自信更自豪更幸福,是湛江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新的一年,该市将坚持民生为重,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让全市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今年,湛江市将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实施“十大民心工程”,让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加大财政投入,落实领导挂钩联系、干部驻村帮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等制度,强化考核问责督查,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县镇一体化、县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推动各县(市、区)加快建设三级医院;进一步提升医保“湛江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同时,全面深化“平安湛江”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坚持不懈抓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完善落实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打击“两抢一盗”、涉毒、涉电信诈骗、涉金融领域犯罪等4类突出违法犯罪以及本地突出的其他违法犯罪;注重防范和妥善应对建设项目“邻避效应”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把公共项目建设的好事做好,确保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