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假期当心“视力小偷”!科学防控近视看这里
除了做作业、看平板、玩游戏,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视力小偷”也在悄悄伤害孩子的眼睛——比如儿童手表的小屏幕、商场摇摇车上高饱和度的电子游戏,甚至长时间玩乐高、拼图等近距离用眼活动。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近视神药”“视力救星”宣称能“逆转近视”“摘掉眼镜”这些说法的可信度究竟有几成?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防控近视呢?
PART.01
警惕这些“近视神器”,可能是智商税!
1.“治愈近视”的眼贴、护眼仪、中药调理真相:近视是由于眼球结构发生变化(眼轴变长)所致,不是简单的“疲劳”或“气血不足”,贴眼贴、做按摩等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眼轴的长度。目前没有任何研究证实这些产品能逆转近视。
2.视力训练仪(如“逆转近视”训练机)
真相:某些商家宣称“通过矫正训练提升裸眼视力”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通过休息、调整环境光线或针灸治疗等方式,确实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裸眼视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近视得到逆转,一旦停用,视力会恢复到原有水平。
3. 护眼灯、防蓝光眼镜宣称能“预防近视”
真相:护眼灯不能有效防控近视,儿童学习或看书时只要光线充足、无频闪即可;防蓝光眼镜对于近视防控亦无明确作用,除非长时间看电子屏,否则没必要佩戴。
PART.02
孩子为什么会近视?远视储备是关键!
远视储备是儿童正常拥有的远视度数。由于幼儿眼球尚未完全发育,眼轴(前后轴)相对较短,这是一种天然远视状态。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储备不断消耗,在12岁左右眼球发育成为一个正球形,光线进入眼睛后会刚好聚焦在视网膜上,此时既没有远视也没有近视,视力最为清晰。
简单来说
远视储备充足=孩子不容易近视
远视储备耗尽=近视风险大增
PART.03
科学防控近视方法看这里!
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1%)
原理:阿托品能放松睫状肌、扩张瞳孔,最早常用于眼科散瞳验光。阿托品滴眼液属于处方药,虽然它对人眼近视的防控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它仍是唯一经循证医学及临床研究验证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药物。
适用情形:适合6~12岁近视增长较快的孩子,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能有局部的不良反应,如瞳孔散大、畏光、眼压升高、视近模糊等。
2.角膜塑形镜(OK镜)
原理:OK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在夜间睡眠时段佩戴,其逆几何设计可使角膜中央区域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暂时性地矫正轻、中度近视,减缓青少年近视进展。
适用情形:适合8岁以上、眼部健康、卫生习惯良好,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下且增长较快(每年增加75度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患者。
注意事项:需在医生指导下验配,日常清洁护理要求较高,角膜形态异常或有干眼症、角膜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患者慎用。
3. 离焦镜(功能性框架眼镜)
原理:镜片采用特殊光学设计,把投射在视网膜后面的焦点移到视网膜上或前方,弥补普通近视框架眼镜周边离焦的问题,消除周边视网膜向后扩张的趋势,从而抑制眼轴增长,减缓近视进展。
适用情况:较为广泛,年龄大于6岁、近视度数不超过800度、散光度数不超过400度、双眼视功能正常的近视患者可以验配。
PART.04
强强联合,效果更佳
单一措施的防控效果在部分近视儿童中仍不理想,尤其是年龄较小、近视度数及基线眼轴增长较快的群体,“联合防控”策略应运而生。例如OK镜、离焦镜与低浓度阿托品的联合等。研究发现,联合防控比单一手段更能有效控制近视进展。但需注意:联合方案需在专业眼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复查调整。
PART.05
近视防控的其他关键事项
除了上述用药或用械方法外,日常生活中科学用眼在近视有效防控中同样至关重要,请大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充足户外活动。每天2小时,阴天也有效。
2.控制电子产品使用。6岁以下尽量不用,6岁以上每天不超过1小时。
3.调整学习/工作环境。确保光线充足,避免阴影;遵循“一拳一尺一寸”坐姿(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4.定期检查视力。每3~6个月测量眼轴和屈光度。
5.警惕虚假宣传。近视不可逆,但可科学控制。
近视防控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家长、孩子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暑假期间,尤其要警惕“视力小偷”,科学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OK镜、离焦镜等方法,并结合户外活动、合理用眼,才能有效保护孩子的视力健康!